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05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1:要闻
2017年05月19日

“小”苏州的“大”世界

文/本报记者 杨斌 杨基宁 臧超原

这个周末,一大批从全世界归来的苏州人,要聚在一起开一个重要的会议。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对苏州有着特别的依恋,他们是公众眼中的“牛人”,他们对苏州的未来有着无限的想象与热情……

在江苏发展大会召开前夕,我们把目光投向广袤的世界——亚洲、非洲、大洋洲、美州、欧洲,从参会嘉宾中选择了部分代表,请他们来讲述,全球化的苏州人的故事。

苏小元:支持我事业的,是苏州人的精神

每一位离开故乡的游子,对故乡总会有着深深的眷恋。对此,西雅图中文电台董事长苏小元有着很深的体会。在他事业初创、发展的过程中,故乡苏州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他也坦言,他的事业和未来,也将和苏州息息相关。

喜欢文学的工科老师

在苏小元的成长过程中,最明显的标签就是浓浓的苏州印记,出生在越溪,就读于木渎高级中学,最后在苏州大学工作过7年。

他的外公早年创办过乡村小学,在苏小元小的时候,最喜欢缠着外公,让他给自己讲文学典故,讲苏州的风土,还有外公办学的轶事。于是,爱好文化的因子,在苏小元很小的时候,就在心中种下。

这种情怀,对他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浙江大学上学期间,苏小元是浙江大学校报学生新闻社的成员,这些成员大多数是爱好文艺的工科学生。他毕业后到苏州大学工作,虽然教的是计算机编程、模拟电子等课程,但工作之余,苏小元继续创作散文,最多的时候一年能发表十几篇散文,还曾经获得过路遥青年文学奖小说类二等奖。当时,不少学生对他的称呼就是“喜欢文学的工科老师”。

而这种情怀,最终也成就了苏小元的事业。2012年,苏小元在美国创立西雅图中文电台。“我曾经想过,等我孩子大学毕业了,我再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但我二儿子出生后,我意识到,喜欢什么,就要赶快去做。”苏小元说。

靠苏州精神渡过难关

事实上,用以上的言语来形容苏小元在美国办电台的经历,确实太过简略,因为从创办,到走上正轨,苏小元确实遇到过太多的困难。

比如,在成立电台前,苏小元曾经因为种种原因,与在Google工作的机会失之交臂;电台成立之时,他必须一边在公司上班,一边做电台工作,然后将工资一半投入电台,一半作为日常开支;还有,因为条件艰苦,电台初创的团队成员纷纷离开……等等,而最后,苏小元坚持了下来。

对于自己的坚持,苏小元说,应该是苏州人身上共有的潜移默化的苏州精神起了作用。“善良、正直、辛勤工作、不显山露水,不仅有2500年的历史沉淀,还有锐意进取、勇于面对挑战的新时代的苏州精神。我很自豪我是苏州人。”他说。

2014年,中文电台获得中华创新与创业联盟“中国商业挑战”创业大赛最高奖,并喜获投资,电台的运营逐渐走上正轨。苏小元也欣慰的看到,他自己的坚持有了成果。目前,西雅图中文电台的节目在喜马拉雅FM平台的总点击量接近2000万次,粉丝接近8万人,另外,电台还有自己的手机App(“西雅图中文电台”)、微信(“西雅图中文广播”)、微博(“西雅图中文电台”)、脸书、推特、YouTube等频道,已经成为一个全媒体、全频道的电台。

未来还和苏州在一起

对于自己身上的苏州印记,不管走到哪里,苏小元都是不会忘记的。

在西雅图中文电台,每个月会有一期苏州话节目,别人问,中国这么多方言,为什么偏偏推苏州话节目?苏小元的回答倒也直白,因为自己是苏州人,苏州话好听。在他的组织下,电台也曾经和全球其他五大华语广播一道,播出百集系列文化节目《自在苏州》,获得了听众朋友的好评。

苏小元很清楚,中文电台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苏州,离不开中国的文化影响。所以,在他的日常工作中,很大部分都是和中国、和苏州有关。比如,他自己是西雅图江浙沪同乡总会的理事,为包括苏州在内的江浙沪同乡们服务;近几年,西雅图中文电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战略,先后举办西雅图国际青少年传媒夏令营、中美企业家论坛—西雅图峰会等重量级活动;还有,苏小元也多次回到故乡,参加和报道苏州国际精英周等活动。

每次回来,苏小元总会感概,苏州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自己小时候经常逛的园林,吃的美食还在,但城市的面貌却在时时更新。

而他也更加坚定,电台的未来,自己的未来仍然会和苏州在一起。目前苏小元已经在苏州成立了文化传媒公司,希望作为在经济、商贸、文化等方面在全国居首的地级城市,也作为个人的情感纽带的苏州,能够和西雅图一样,成为连接中美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而他,也能为自己的家乡走向国际作出贡献而自豪。

 

段律文: 交流交融,正成为我的主要工作

能够当面采访到苏州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段律文其实不容易,上周他人还在阿根廷,本周末去南京参加完江苏发展大会,第二天就要飞西班牙。恰巧周二这天人在苏州。

如今的段律文,事业重心早已不在自家生意上,一方面他以服务加拿大华商社区为己任,希望帮助更多的华人华商融入加拿大的主流社会。去年在他的积极推动下,“2016加拿大—中国投资贸易交流会”圆满召开,让更多的中加企业家坐在一起相互交流,完成进一步深化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使命。而另一方面,身为中国侨商联合会副会长的他,常年在全球各地奔波,致力促进全球华商之间的交流协作,让更多的海外游子有机会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幸”与洗碗工无缘

回忆起1991年出国的往事,段律文感慨万千。

他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国际金融专业,80年代末,这个专业的大学生屈指可数,在国内找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当年的“小段”喜欢“没事找事”做,恰逢出国潮,他便怀揣100美金去了加拿大。

出去后,才发现似乎“时机不大对”。上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本国失业率达到了12%,段律文到多伦多的第三天,在报纸上发现一条应聘中餐馆洗碗工的岗位信息,当年出国的华人,大多要从洗盘子干起。他兴冲冲地跑过去,没想到这个岗位有上百人争聘,店主还要求有经验,会粤语。

就这样,段律文“不幸”地与洗碗工无缘。不过,毕竟他有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技术特长,很快地就进入了一家专业对口的公司,从事外汇买卖。虽然只是一家小公司的小职员,却让他在多伦多站稳了脚跟,更给了他持续关注宏观经济发展的机会。

人穷志不短,更不能没有骨气

上世纪的90年代初,多伦多的华人大概有5万人,而来自大陆的最多三四千。之前说过当时中餐馆招人都要会粤语,不光如此,客人来吃饭点菜,会讲粤语的也比较受欢迎,究其原因很简单,那个年代去国外的大陆人多数囊中羞涩。

但人穷不能志短,更加不能唯唯诺诺没有骨气。关于这一点,段律文深有体会,当时公司里,他的顶头上司就是一个傲慢的白人经理,他完全不了解中国,却有很大偏见,言语中,多次或明或暗,讽刺中国长久以来落后没有开化。

对此,段律文是可忍孰不可忍,即使这份工作对他来说,是唯一的生存保障。在一次公司聚餐上,他和这个顶头上司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将中国长久的文明和贡献一一列举,驳斥得这位白人上司哑口无言。最后,他用了一句当地俗语总结陈词:“我们用马桶的时候,你们还在野地里方便呢!”引发同事们哄堂大笑。

从业一段时间后,生活刚刚步入正轨的段律文,遇上了“金融大鳄”索罗斯做空英镑,与16个国家的央行对赌。公司和他都把宝压在了央行一边,这样的决定让他遭遇了人生的一次“滑铁卢”,部门被裁撤,他失业了。这件事之后,他就没有再涉及过投机行业:“我深深地觉得做投机不行,还是要去做生意投资。”

但是,段律文和他的白人上司的交集,到此并没结束,后面的故事更加反转而励志。

将孙中山铜像矗立在多伦多广场上

此时,国内改革开放风起云涌,他看准商机,开始从事中加之间的国际贸易,随着大陆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他很快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段律文的公司越做越大后,业务也随之拓展,而当年那位白人上司在部门裁撤后,事业一直不顺。几年后,他倒在段律文的公司找到了合适自己的位置。

“其实在我们那次推心置腹以后,就成了很好的朋友,老外就是这样,他们只信奉强者,关键是你能不能说服他,或者说自身有没有这个实力。”段律文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更多强调是国家的强大,中国人整体软硬实力的增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90年代初,多伦多只有5万华人,如今已近100万,新世纪后,能明显感觉到身边的江苏人越来越多,而且他们的文化程度和经济实力,都远远超过此前。”

就在2016年, 多伦多的华人干了一件令全球华人都感到振奋的事情。

这一年是孙中山先生的诞辰150周年,在多伦多总领事馆的支持下,孙中山先生的铜像被竖立在多伦多唐人街的广场上,而段律文也以中国侨商联合会副主席的身份发表致辞:铜像将成为加拿大华侨华人永久纪念中山先生、传承“中山精神”的象征。

 

庞忠武:比起做生意,我更愿意做使者

在德国经营中文书出版公司,创建德国华人互助网;成立德中文化经贸促进总会,维护华人利益;如今,还致力于中德科技和人才项目交流,他,就是德中文化经贸促进总会创会会长,苏州人庞忠武先生。

让德国人了解中国,就从文化开始吧

今年74岁的庞忠武的童年始于苏州的阔家头巷,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受朋友邀请,到德国发展事业。因为在国内曾写过书,喜欢书,所以到了德国,他从事的也是文化、图书进出口贸易,还在法兰克福首创开设了一家中文出版公司。几十年来,他引入了《孙子兵法》、《易经》、《黄帝内经》等中文书籍600多种,涉及宗教、哲学、历史、教育等方面,其中翻译成德语的《孙子兵法》是销售量最大的。尽管“德国人不一定真看得懂,但很多人愿意买。不少青年还会以汉字纹身为美”。庞忠武觉得,让外国人真正了解中国,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靠潜移默化。这个影响的过程中,首先是让人们喜欢、爱上中国的文化。

在困难的时候,他意味着一种可以依靠的力量

初到德国的庞忠武,早年遇到过很多东南亚人和韩国人,却极少看到中国人。直到1998年前后,华人逐渐增多。而随着在德国的华人越来越多,针对华人的纠纷越来越多,更多的时候,华人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处理,为了抱团维护华人的利益,庞忠武主导成立了德中文化经贸促进总会。

这么多年来,至今仍有一件事,总为在德的华人津津乐道。

2004年2月底,庞忠武接到一个陌生人的求助电话,称在德国遇到了麻烦,身无分文,流落在当地青年旅馆。打电话的人姓阴,是国内一家地毯厂经理,来德国汉诺威参加国际地毯展。入关时,德国海关在他的行李箱中发现32块精美的手工地毯。由于语言沟通障碍,德国海关人员以走私嫌疑将他拘留,并开出了1.1万多欧元的关税。一个多月后阴先生才被释放,他随身带来的地毯样品和现金全被没收。走投无路的阴先生,偶尔在一个电话本上发现了德中文化经贸促进会的电话,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与庞先生取得了联系。尽管素不相识,但庞忠武随即联合当地华人华侨和留学生,筹集款项请了律师,在德国法院为阴先生讨公道。后来,法院判决相关方面退回阴先生的手工地毯,并补偿了数百欧元。在此基础上,庞忠武联合其他同乡协会,创建德国华人维权联合网,持续为维护华人权益和帮助遇难旅德侨胞作努力。   

世界万变,出发的地方总在那里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之后,德中文化经贸促进总会更多的是促进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

近些年来,庞忠武不断促进中德经贸文化代表团之间的交流,敲定合作。

而许多故乡的人们,更熟悉的是庞忠武为故乡发展所做的工作:他曾为苏州工业园区筹建九龙医院引入了德国红十字医院的合作关系;他促成了德国威尔堡市技校在苏州的合作;他为昆山市和吴江区等地的引智引才积极组织了多种活动……

在庞忠武的心中,“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秀丽风光,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作为一个苏州人,我愿意尽自己的努力,促进海内外交流,构筑人才、经济、文化桥梁,为家乡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

 

韦祖良:难忘苏州一碗面

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韦祖良从小生长在姑苏区的胡厢使巷,一处经典的姑苏人家,拙政园、狮子林、耦园、东园都离家不远,童年的他时常和小伙伴们在园林游玩,那时候无忧无虑,从没想过有一天会离开,更没想过会在国外获得现在的成绩。

留学生的第一桶金

1981年,韦祖良以苏州市文科”榜眼“的成绩步入著名学府——南京大学,并因优异成绩提前毕业于历史系。为了能让自己开拓眼界,在做了几年大学历史助教的工作后,韦祖良决心出国留学,开拓视野,而澳洲成为了他的目的地。

背井离乡的求学之路并非平坦,求学之外,韦祖良曾在人声鼎沸的小商品集市上吆喝买卖、在烟雾弥漫的餐馆厨房刷洗碗筷、在食品冷库辛苦劳作……幸运的是,在艰难的起步中,他慢慢发现了商机。4年后,当众多留学生,还在激烈讨论留还是走时,韦祖良出乎大家的意料,用仅有的打工积累资金率先买下了悉尼内西区的全新二房单元,并赚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事业与情感的根依然在苏州

有了第一桶金,韦祖良开始向商界发展,他尝试贸易,经营一些中国和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同时,还办起了中介服务,为往来于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人提供服务。最早在中国大陆销售的澳洲龙虾,就是他在1996年运送到上海铜川路水产批发市场的。

终于,在服务出国留学的过程中,他发现,房地产有着很好的潜力,从房屋零售到房地产开发,从房产建筑到楼宇管理,韦祖良逐步丰富了自己的产业,创办澳大利亚托普地产投资集团,如今,年开发200-300套住房,销售额达2亿澳元。

27年在外创业的艰辛与事业的成功让韦祖良的故乡情怀益发浓厚。2013年,他被选为澳大利亚江苏总会会长,苏州老乡会也隶属其中。韦祖良经常组织乡亲联谊等活动,去年,还曾组织苏州评弹艺术家袁小良等赴澳大利亚演出。艺术家精彩的评说弹唱,尤其其是袁小良用90秒钟讲完840个字的《中华五千年》,让全场观众为之倾倒,此次演出还获得了当地各大中文主流媒体《澳洲日报》、《今日澳洲》、《澳洲星岛日报》等的大幅报道。

一碗面仿佛是故乡味道的全部

只要心中有故乡,又哪怕故乡还在千里外。韦祖良在悉尼自己的宅院里,摆放了明式家具、国画山水和苏州的檀香折扇,但,最让他难以忘怀的还是一碗面。

韦祖良最钟情的面,是在干将路一个不知名的面摊上。儿时的他几乎每天骑着自行车到那里吃一碗面,风雨无阻。而今,身在悉尼,他始终眷恋在那碗曾经伴随他成长的家乡味道。每年回苏看望父母哥嫂,那个面摊虽然早已不见,但他都会去同德兴或者胥城大厦去吃上一碗以解思乡之苦。

为让在澳大利亚的华人也能吃上地道的苏州面条,今年3月,韦祖良还专门考察了苏州相城区黄埭镇的特色生面加工企业,他打算要将著名的“黄埭挂面”推荐到澳大利亚的餐桌上。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