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苏州样板的今生与未来
文/本报记者星华 摄影/葛雷
这是一条奔流2500年的长河。
她见证了沿岸城市的成长与变迁,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到了推动作用。
这就是大运河。
大运河于苏州,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2500年前,苏州城的总设计师伍子胥,在城外凿开了一条通往北方的胥溪。没想到,当年的战争之需,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成为苏州和中原紧密联系的纽带,以苏州代表的江南地区也因为这条河,加快了汇入中华舞台中心的步伐。
2500年来,苏州城没动,河依旧,作为整个大运河最繁忙、最具活力的河段之一,依然活跃在苏州人的生活中。
大运河苏州段 ,是中国运河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部分。苏州所呈现出的大运河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也正是中国运河城市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大运河、长城、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大运河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苏州作为江南运河的代表,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中,也将担负“苏州责任”,讲好“苏州故事”,打造“苏州样板”,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一段”。
苏州人的生活,从运河开始
今年75岁的退休教师许志祥每日清晨都习惯在运河公园步道上走一走,绿地草坪、木板栈道,古运河的水拍打着脚下的木桩。他说,放眼望去,几十年前,这里都是一片翠绿的良田。
许志祥一辈子生活在望亭,这里是大运河苏州段最早开挖的地方,是进入苏州的第一道门户。运河水灌溉了望亭的土地,运河的船又把这里出产的大米运往远方。
而在已过古稀之年的华盘根眼里,运河,则承载了他整个童年。在他的记忆中,这条解放前宽不过20米的河道,是他的乐土。夏日的放学后,他和小伙伴们就在大运河里“淴冷浴”,一直要玩到天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华盘根早年在外地经商,花甲之年回到家乡,把他的工作室,放在了浒关运河边,而他也选择用相机记录下了运河的变迁:90年代的竹津桥,上塘的八星桥,当年浒关的蚕桑学校……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了浒关人的运河生活。
其实,依靠运河而生的人们,依然存在着。
今日的运河苏州段,依旧是大运河最繁忙、最具活力的河段之一,每天通过的船只约有6000艘以上,约占运河全年通航总量的五分之一。
在水上段的加油站里,船老大们通常都会提前打电话约好时间来加油,在水上服务区,停泊过夜的船只也是来往不断,船停泊后,有些船民就会上岸,吃顿好的犒劳一下自己。而在运河沿岸,那些专卖生活用品的小店主,也嗅到了商机,一个电话,就把生活用品送到了码头边,而在望亭运河附近,还有船民专门为过往的船只刷补防水漆……
再往前看,苏州人的生活,更和运河紧密联系着:老苏州茶馆里喝茶用的水,必须从运河胥江取;苏州人家买菜,很多都是通过河上的菜船而进行,姆妈们洗衣服,也会提着篮子去河滩边,而旧时苏州的戏班,演出的场所也在码头或者戏船上,“跑码头”也是每个戏班子的日常……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讲好“苏州故事”
苏州是大运河沿线流经区域多、遗产最丰富的城市,苏州的目标是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担负“苏州责任”,讲好“苏州故事”,打造“苏州样板”,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一段”。9月9日,作为首届中国江苏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的活动之一,江南运河文化论坛在苏州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学者齐聚运河之畔,共议江南运河文化。
有共识:大运河保护是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确立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019年7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议上正式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标志着国家文化公园将拉开全新的建设篇章。
对于以国家文化公园的方式推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江苏一直走在前列。2018年4月,江苏启动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同年6月,规划通过了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具有创新性,是一种值得深入探索的全新方式。2018年12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达成了“苏州共识”,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梅耀林介绍,根据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首批规划22个核心展示园,25条集中展示带和148个特色展示点,囊括9种类型。
有行动:1+2+N,大运河保护有了更高要求
事实上,苏州对大运河的保护和文化挖掘工作从2016年就开始了。
首先是大运河苏州段堤防加固工程。该工程启动于2016年,2017年至2018年全线开工,将按计划于2019年完工,主要通过堤防加固、环境整治,为建设苏州大运河文化带提供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把运河苏州段打造成“生产生活的安全屏障、运河文化的活态展厅、苏城南北的宝石绿廊、世界遗产的璀璨明珠。”
堤防加固只是工程的基础,苏州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还有更进一步的举措。
大运河堤防加固,苏州遵循的是“1+2+N”功能定位,“1”是指“一条文化带”,“2”是指“堤防加固、环境整治”,“N”就是用多种可能的方法来充分挖掘运河文化历史价值,传承运河历史遗产风貌。通过施工建设把大运河苏州段打造成一条防洪排涝安全带、滨水风情人文带、旅游休闲观光带、海绵城市示范带,让老百姓都能近距离体验、感受大运河。而高新区,完成好沿线堤防加固工程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运河文化历史价值。高新区将在运河西岸增加更多滨水空间和慢行步道空间,规划建设运河文化广场、横塘记忆游径、地景雕塑公园、水厂风情街、林荫大道、环步行桥、何山桥社区公园等节点性工程。
有倡议:大运河文化带未来可期
在首届江南运河文化论坛上,来自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全国江南运河研究领域资深专家及沿线城市代表齐聚姑苏,围绕“国家战略背景下的江南运河文化带建设”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探讨。与会专家就江南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出了“苏州倡议”,包括江南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当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决策;江南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当突出江南特色。江南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当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江南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当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江南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当加强区域协作。
苏州市委副书记朱民介绍,苏州也将加快打造运河文化和吴文化交相辉映的水运江南文化高地。具体而言,重点是将大运河建设成为三条长廊:
●精致的文化长廊
要突出文化这个关键词,实施运河文脉整理和研究工程,编纂出版《苏州大运河史》、《苏州运河文化》,收集整理建成苏州大运河数据库。苏州段沿线具有大量有形的遗产和无形的服务质文化遗产,要全面梳理查清界定保护等级和标准和政策,,着力打造文脉标志性工程,系列人文景观节点和文化公共服务平台,探索运用现代科技对运河传统文化进行场景再现,重塑重要文化场景,创新遗产展示。
●精美的生态长廊
苏州将综合评估大运河文化带空间利用状况,结合苏州历史文化集中等特点,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探索、划定文化保护控制线,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腾挪更多生态空间。完善大运河苏州段沿线生态防护林带体系,推动实现一核尽显姑苏之美。
●精彩的旅游长廊
将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苏州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先导区,建设乡村休闲旅游、工业遗产旅游、户外健身旅游、都市观光旅游等新型业态。重点推动山塘街到盘门等区域资源的整合,高标准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带动环古城区域整体建成苏州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功能区。打造南北贯通的慢行道、自行车道,形成连续的健身空间和慢行系统,结合水上游、夜间游、社区游等模式形成大运河全域旅游产品线。
专家观点:
葛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进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于促进长三角的协同发展,对于建设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一流城市群,肯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吴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副局长):
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将运河资源进行整合及保护性开发,让珍贵的运河遗产在继承和传播中重新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柴晓明(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四点基本原则:坚持科学规划,突出保护;坚持价值主导,文化先行;坚持古为今用,强化传承;坚持合理利用,惠及民生。
王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发展新空间进行设计创新,在江南这块土地上可以好好地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个大的舞台,把江南的新空间打造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更加辉煌的舞台。
运河沿线,这些世遗不能错过
82公里长的大运河苏州段,不仅滋养了沿线百姓,也为孕育了苏州灿烂的运河文化。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4条运河故道外,城区盘门、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全晋会馆和宝带桥、吴江运河古纤道7个遗产点段一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因此成为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
而在大运河苏州段沿线,仅国家登记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就达690处,涉及桥梁、河道、驿亭、衙署、寺庙、古塔、民居、祠堂、会馆等类型,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文物保护单位138处,9个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登记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118项,涉及昆曲、评弹、吴歌、桃花坞年版画、苏绣、香山帮古建筑营造技艺等类型,其中国家级29项,省级79项,6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塘历史街区:山塘河自古以来就是大运河水系的一部分。山塘河逶迤平行,绵延曲折,以东为城市景观,河道两岸临河人家,商业居住,前店后坊。
虎丘云岩寺塔:虎丘云岩寺塔是山塘河沿线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大运河苏州段地标性建筑。山上的云岩寺塔建于959年,是大运河航道上的文化坐标和航运坐标。虎丘云岩寺塔的排水系统,通过虎丘山环山河水系与山塘河连接,再汇入大运河,为水陆来往虎丘和苏州古城以及运河南北货运提供了便利。
平江历史街区: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是苏州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平江河/路地区是16-18世纪江南重要的漕运集散地和起运地,保存完好的双棋盘格局是苏州古代独特城市规划的典范。
全晋会馆:全晋会馆是运河沿线保存规模最为完整,历史价值独特的会馆之一,特别是古戏台为露天戏台之最,是声学技术和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盘门:盘门地处水路要冲,两城门结合了苏州水路并行的格局,使水陆两路均有防御功能。盘门水陆城门结构独特巧妙,通过水门的设置,可防止雨季洪水灌城,较好地解决了城市的防洪问题。大运河主航道的环城河由北而下,在此折向东流,盘门采用“面东背水”抹角做法,一方面可以避免西来激流冲灌入城,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急流的正面冲击,让流水平顺通过,还可以避免过往船只与城墙碰撞。
宝带桥:宝带桥始建于816-819年。宝带桥是大运河沿线现存最长、桥孔最多、结构最轻巧的连拱古石桥,宝带桥以桥代堤,沟通陆路;53孔设计既有利于太湖洪水宣泄,有保证了运河航道稳定;如同玉带般的长桥横卧在大运河西侧,构成了桥浮于水的独特运河景观。
吴江运河古纤道:吴江运河古纤道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前,唐元和五年和北宋庆历二年,在苏州刺史王仲舒和苏州通判李禹卿的指挥下,太湖东沿修成一条南北贯通、水陆俱利的湖堤,史称“吴江塘路”。
1995年,运河古纤道被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运河古纤道被列为“大运河沿线文物遗产点”,2010年4月,运河古纤道项目参与申报并被成功列入首批十大“江苏省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之一。2014年,吴江古纤道作为申遗点段之一,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