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2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6:吴门
2021年02月26日

秘色瓷莲花碗的前世今生

2月上旬,《国家宝藏》第三季开出了苏州专场。来自苏州博物馆的三件藏品——真珠舍利宝幢、微缩明式家具、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登上国家宝藏舞台。节目非常好看,但很多苏博的“迷弟迷妹”还是有点埋怨:为什么不拍秘色瓷莲花碗呢?

在苏州博物馆吴塔国宝展区的北厅正中,陈列着一件举世瞩目的国宝级文物——秘色瓷莲花碗。此宝物由碗体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高8.9,口径13.9厘米,直口深腹,矮圈足,外壁饰三重浅浮雕莲瓣纹。盏托高6.6,口径14.9,底径9.3厘米,器形敦厚端庄,线条流畅,丰腴华美,通体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构思巧妙,浑然天成。

文/程义(苏州博物馆副馆长)

【火钳夹出的国宝】

1957年,苏州市文管会根据塔上发现的纪年铭文砖,大致推断虎丘塔始建于五代时期,而建成于北宋初年。根据第三层塔心发现的建隆二年墨书铜镜看,虎丘塔建成不早于961年。1984年12月13日,在塔基东南角发现的“庚申岁羊日僧皓谦督造此寺塔”明确告诉我们,虎丘塔始建于唐昭宗李晔光化三年,即公元900年。因虎丘塔建于一块倾斜的岩石之上,地基未做找平处理,所以千余年来,一直存在着倾塌的危险。再加之木结构塔檐逐渐损毁,虎丘塔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岌岌可危。

解放后,苏州市积极贯彻中央文物保护政策,于1956年3月开始加固维修虎丘塔。由此契机,这一稀世珍宝才得以重见天日。

据当事人钱镛先生回忆:“1957年5月25日,在虎丘塔第三层中间十余层砖下发现了紫楠木板,掀开木板,下边是一个小穴,大概一米见方,人不得进。当时我最年轻,于是趴在地下用一把借来的火夹将文物一件件夹出。第一件被夹出的就是釉面翠色滋润的越窑青瓷莲花碗”。

当时工作人员用棉布将火钳头部包裹起来,以便保护文物。非常幸运的是,在钱镛先生的精心呵护下,该碗和碗托有惊无险、完好无损地被提取了出来,并送至位于狮子林的文管会库房。在简报里该碗被称作“越窑青瓷薄花连座碗”,而后该简报在收入苏州地区文化局、苏州市文管会、苏州博物馆合编的《苏州文物资料选编》内部资料时,碗名被改为“越窑青瓷莲花碗”,并增加了“高12.5公分,口径13.5公分”字样。

【默默无闻三十年】

因为时间久远,期间相关机构经过多次合并与重组,加之文字资料断续,该碗出土后的详细情况已经非常模糊。

1971年10月,该碗参加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全国出土文物展”。这个展览是郭沫若提议,周恩来总理批示,由全国各省市选送文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而做的筹备展。

勾稽当时资料得知,自参加这次筹备展后,这件明星文物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是一度蒙尘。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专门撰写的推介文章《巴黎、伦敦展出的新中国出土文物展览巡礼》(考古1973年3期)中专文介绍“五代时代(907~960年)中国青瓷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产生了著名的“越窑”瓷。1969年浙江临安的一座五代墓,出土了好几件越窑瓷器,其中有一件高达50.7厘米的云纹壶,更为罕见。”

著名的瓷器史专家冯先铭在《我国陶瓷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从中国出土文物展览陶瓷展品谈起》(文物1973年7期)一文中专门对越窑和秘色瓷做了探讨,但亦未对此碗作进一步考察。可见,当时学界并未认识到此碗的重要性。因而,此碗未入选中国出土文物海外系列巡展目录,而是在北京故宫展览结束后即返回苏州,无缘1973年中国出土文物海外系列巡展。

1984年,建国三十五周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全国出土文物珍品展》上,苏州参展文物也改为了瑞光塔舍利宝幢。

有的老同志回忆说,当时周总理认为此碗只有一件,特别珍贵,就建议不要出国展览的说法,可能只是传言,经不住推敲。在文革结束后,该碗参与了1977年8月~1983年9月苏州博物馆举办的《苏州出土文物陈列》基本陈列,但也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法门寺塔倒天惊】

无论外界对此碗价值如何评价,苏州博物馆学者一直都在继续研究。当时大家都怀疑过这件器物就是文献里神秘的“秘色瓷”“柴窑瓷”,但苦于没有可靠的文献依据和实物资料可资比对,所以也就没有能够形成文字。

打破僵局的机会,来自于法门寺地宫的打开。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稀世珍宝,其中有十三件能与同出土《物帐碑》上的“瓷秘色碗七口,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对号入座的秘色瓷。

这十三件瓷器加上未见《物帐碑》记录的青釉八棱瓶,共十四件作品的问世,使世人初次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典型的秘色瓷。这一重要的发现为进一步甄别失传已久的秘色瓷提供了标准器,彻底打破了秘色瓷研究中的困局,为该课题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后,经过多方商定,陕西省文物局(由法门寺博物馆具体负责)、浙江省文物局和上海博物馆三方决定联合举办一次“越窑、秘色瓷讨论会”。在会议最后一天,应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副馆长强烈要求,将此碗从展柜中取出,经过专家们上手观摩和讨论。最后,大家一致公认苏州博物馆越窑青瓷莲花碗可以作为秘色瓷器的标准器。

随后,该碗收入汪庆正主编的《越窑、秘色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一书,图版编号31,被正式定名为“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式托盏”。

【新馆建成后大放异彩】

虽然此碗在上博秘色瓷会上被确认为秘色瓷,但是当时苏州博物馆依然蜗居在国宝建筑忠王府里,展陈和安保条件都非常简陋,该文物的光彩难以完全绽放。1999年夏天,为适应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广大市民休闲益智的需求,苏州市决定建造新的博物馆。

2006年10月,历时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在金秋时节露出了崭新的容颜。在西廊主展区,贝老量身定做了“吴塔国宝”厅,突出展示了苏州两座标志性佛塔(虎丘云岩寺塔和盘门瑞光寺塔)内发现的国宝级佛教文物,设“宝藏虎丘——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和“塔放瑞光——瑞光寺塔佛教文物”南北两个展厅。

这两个被特别设计为八角形砖塔格局的展厅,主次分明的布局形式直观再现了文物保存原貌,充溢着庄严圣洁的宗教情怀。秘色瓷莲花碗就安置在北厅正中央的独立展柜中,供人们近距离“围观”。

同时出版了《苏州博物馆藏——虎丘云岩寺塔瑞光寺塔文物》(文物出版社2006年)图录,第一次公布了莲花盏托上的“项记”二字照片,以供专家学者研究。为了更好的展示其细节,后来还在边柜中设置了高清视频播放系统。从此,秘色瓷莲花碗就无可争辩的成为苏州博物馆1300余件展品中最耀眼的明星,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秘色瓷大解秘】

晚唐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霄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为我们留下了秘色瓷的珍贵记忆,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个秘色瓷之谜。

近年来,学界对秘色瓷的认识日渐清晰和丰富。2016年,秘色瓷产地——后司岙窑址得以确立,这是秘色瓷研究史和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发现。

2017年,正值法门寺地宫考古发掘三十周年。为纪年秘色瓷研究史上的两大事件,展示秘色瓷的研究成果,2017年5月23日至7月2日,“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在故宫博物院举办,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秘色瓷莲花碗再次走入故宫。不过这次却是以超级明星的身份盛装登场,可谓名至实归,大放异彩。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