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8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2:吴门
2022年08月12日

寻宋,消失了的园林之美

苏州园林,名扬中外。尤其是在唐宋之后,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官宦因向往这里的山水秀丽、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而到此定居,从而带动了当地园林建设的发展,同时,到了宋代,园林一改以往府宅园林的那种追求华丽壮观的旧习,将隐逸山居的纯朴、雅致引入城市居宅。其实,除了留存的沧浪亭,苏州城里曾经还有很多座寄情山水的园林,他们同样精彩,只不过,经历了时光,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从文人墨客的诗文古籍中一寻芳踪。

文/星华 摄影/葛雷

【壹】

前一阵,一部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顺便带火了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在这部记录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方方面面的书里,描写了涵盖城市布局、河道街巷、店铺摊肆、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被称为“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其实,在苏州,也有一部与《东京梦华录》类似的“城市说明书”,就是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在这本《吴郡图经续记》中,朱长文分门别类地记录下了苏州的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等,是苏州地方志书的雏形。而朱长文这个人,也很有意思。

朱长文生于琴学世家,姑祖母、祖父、舅舅都是北宋名动一时的琴人。姑祖母因擅长琴被吴越王赏识,而后在太宗前举荐其弟——朱长文的祖父朱亿,曾任宋太宗时期的刑部尚书。至此朱家步入仕途。

朱长文十岁善属文,博文强识。未冠便中了进士,只是当时年龄过小未被任用。次年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照理说应该是仕途一片光明,偏偏出了意外,有一次出行他从马上摔了下来,伤到了脚,而后便无意仕途,返家侍奉父亲二十余载。

乐圃,就是他归隐苏州以后的杰作。

乐圃,原位于苏州城金门内景德路东端,在雍熙寺之西。何谓乐圃?朱长文《乐圃记》云:“孔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又称颜子'在陋巷,不改其乐’,可谓致德也已。余尝以乐名圃。”

乐圃原为五代时“金谷园”旧址。据朱长文《乐圃记》云:先由其祖母吴太夫人所购,其父与叔父均居于此。后稍加扩大,占地三十余亩。朱长文精心构筑,外有围墙,覆以黛瓦,“虽敝屋无华,荒庭不甃,而景趣质野,若在岩谷”。朱长文是个对生活品质有追求和雅趣的人,他将自家的乐圃加以改造,有鹤室,有蒙斋,有琴台,有墨池等。另外还有畦圃,栽培四时名花、日用药草以及时蔬鲜果,不仅用于奉宾娱亲,而且亲自灌园耕耘,以实现他归隐田间的理想。

朱长文建好了乐圃,闭门读书做学问,苏州文人都知道景德路上有位大儒,将他作为读书人的楷模,以至于夸张地说,谁要是到苏州不到“乐圃”,那就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再后来,乐圃成了明代是宰相申时行的别宅,申时行晚年辞官后回苏州老家养老,翻建了“乐圃”。清代乾隆(1736-1795)以来,蒋(楫)、毕(沅)、孙(士毅)三家先后居于此处。孙氏后人孙均雅,在嘉庆十二年邀请叠山名家戈裕良重构此园。清朝道光年间,苏州汪氏士绅购得此园,筑建汪氏宗祠,立耕荫义庄,并重修东北部花园,更名“环秀山庄”,也称“颐园”。

不能说“环秀山庄”不美,但是它的美和当年“乐圃”的美却已然是不同了的,不能得见的宋代园林美学,只能是个遗憾了。

【贰】

不过要说起宋代苏州人的园林梦,不得不提范成大。

苏东坡曾有句名言:“游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而范成大曾经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凡游吴中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者无异”。

石湖地区有山有水,自古就是追求隐逸和闲适生活者的首选之地。范成大相中这里,建别墅、设庄园,招待宾朋。“石湖别墅”,是南宋苏州最著名的园林。

乾道三年(1167年)范成大在石湖边上建造农圃堂,好友周必大在《吴中诸山记》中说“别筑农圃堂,对楞伽山,临石湖”。此后,范成大又陆续在湖边筑梦渔轩,在行春桥南筑盟鸥亭,在石湖之南筑绮川亭等。此外,石湖北面还有天镜阁。上方山麓则建有玉雪坡、锦绣坡、此山堂、千岩观、说虎轩等,其余堂构散布其间。这些建筑俗称“石湖别墅”,后人将其总称为“石湖旧隐”。

范成大的好友周必大有一次游览石湖旧隐后,留下如下文字:“至能之园,因城基高下而为台榭,所植多名花。别筑农圃堂,对楞伽山,临石湖,盖太湖之派,范蠡所泛之五湖者……岂鸱夷子成功于此,扁舟去之,天閟绝景,须苗裔之贤者然后享其乐耶?”

第二年,范成大自参知政事职位落职后,居住苏州的机会较多,对“未尝经营如意”的石湖旧隐投入更多精力,并自号“石湖居士”。

范成大61岁时,曾经在石湖别墅住了一年,写下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他用清新的笔调,描绘了石湖周围乡村生活的各个侧面,展示出当时丰富多彩的风土民情,因而被誉为田园诗人的代表作。

只可惜,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和田园生活,早已消散于千年历史云烟之中。近代书法家余觉1932年在石湖别墅天镜阁旧址建起了余庄,守望着800年前,范成大魂牵梦绕的石湖风光……

【叁】

其实说起宋代苏州的园林,有一个园子是绕不过去的,虽然名声不好,但是却也是当时园林的代表作,它的主人,就是臭名昭著的朱勔。

苏州有两块著名的太湖石,瑞云峰和冠云峰,一座在十中校园,一座在留园里。这两块太湖石的发现人,就是朱勔。

朱勔是何许人?为何会惹得民愤载道呢?这个朱勔出身于巨商之家。

祖上也不过是贫民,他的父亲朱冲早年因为贫困,以乞讨为生,好不容易攒了点钱,当起了乡间货郎。朱冲小买卖越做越大,就回乡开起了药店,居然发了大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朱冲巴结上了大奸臣蔡京,从此便带着自己的儿子交上了官运。

宋徽宗赵佶即位前就好搜集书画花石,驯养禽兽。崇宁四年(1105)十一月,徽宗遂命朱勔在苏、杭设置应奉局,专门搜求奇花异石,源源不断地运到汴京,从此便兴起了扰民伤财的“花石纲”之役。

瑞云峰和冠云峰,正是朱勔为“皇帝老儿”寻的宝贝,后来因为实在太大,船运不了,才留在了苏州。

朱勔打着供奉御前的旗号堂而皇之地掠夺民财,搜岩剔薮,无所不至。只要听说百姓家有一石一木稍堪玩赏,就立刻率领士兵闯入该家,贴上黄封标志,就算充公。取走之时,便拆墙毁屋,扬长而去。

自然是民怨载道的。

朱家园便是朱家发迹以后,在苏州大兴土木造出来的宅子,他家原在胥门内孙老桥边,房基不大。为了扩展地盘,他对苏州剌史假称皇帝有诏,凡桥东西周围的地方,全部赐给他。这里住有数百户人家,限五日内全部搬迁,若不搬迁,由官吏与兵丁用皮鞭驱逐。

百姓搬迁后,他在这里大兴土木,建筑自己的私家园林,名曰“朱家园”,亦名“同乐园”。园内建有神霄殿,供奉青华帝君人像。官员要见朱勔,首先要向青华帝君叩头,然后才能通报接见。园内有“双节堂”“御赐阁”“迷香楼”“八宝亭”“九曲桥”等。开浚鱼池十八个,养鱼观赏;种植名贵牡丹千余株,约有一里之长。

据说,园内造有九曲之路,春天的时候朋友们过来赏花,转来弯去,几乎迷失路径。园中异石林立,奇花异树无数,这些东西,都是朱勔在搜集过程中选择好的留下来的。所以说,朱家园内的奇花异石,胜过皇家的御花园。

靖康之难后,朱勔削职为民,凡是朱勔的家人、亲属得官的,一律免除。朱勔终于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抬不起头来。朱勔罢官后,抄没他的家财,仅田产就有三十万亩。朱勔一死,曾被朱勔欺压、敲诈的人纷纷进入园子,将朱勔的家人妇女尽行赶出,而且小巷百姓之家都不肯收留。没有几天,园内建筑破坏殆尽,数千株名贵牡丹,当作柴火焚烧。

不过,朱家园的名字,却神奇地保留了下来,不晓得人们是因为仇恨还是因为警醒,深深地记住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