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鞋山公园采风记
文/何大明
位于工业园区唯亭的草鞋山遗址,被誉为“江南史前文化的标尺”、“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如今,遗址经过多次考古发掘精心保护后,在原址上因地制宜,建起了一座集休闲游览、科普教育、文物保护于一体的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近日,我们唯亭娄江文学社的社员,冒着酷暑前往遗址公园采风,翻阅这部立体史书的厚重书页。
三面环水,环境幽雅的草鞋山公园,风景这边独好。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边走边听,仔细阅读。步道的左边,就是昔日的草鞋山遗址。山名因为形似“草鞋”而得。与草鞋山遗址近在咫尺,还有一座原生态的土山,名叫夷陵山,高约10米。经考古勘探分析,这里在马家浜时期为先民的生活生产区域,崧泽时期逐步堆积成高台。保存至今,堪称苏州地区年龄最大的“鼻祖”级假山了。但见陡直的山体浓荫密布,充满了神秘的时代沧桑感。草鞋山遗址的另一处经典,是保存在夷陵山下的一组长方形探坑。原来,这就是当年考古发掘的现场。据导游介绍,草鞋山遗址经过的大发掘,前后多达六次。截止2021年10月,共发现新石器时期墓葬239座,水稻田遗迹115块,以及多处屋址。出土了陶、石、骨、玉等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碳化稻谷、碳化纺织品残件等文物多达1200余件。如此,草鞋山遗址集稻作文化、居住文化、墓葬文化于一体,堪称江南史前文化的大观园。
公园内的主题展,是一座名叫“行走在遗址间”的展览馆。展厅的一大亮点,是一座文化层模拟装置,外形如同一把高高竖起的弧形标尺。标尺上,标注各个不同时期文化层的年代刻度。当时在遗址发掘后,发现文化层堆积的厚度达11米,共10个层级。其中三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层级。按时代先后从下至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展览馆的布展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说明,还有大型的场景模型。值得一提的是:展厅内还布置了一个“考古世界”。利用当代声光电高科技手段布展的考古互动体验,直观性强,更容易引起参观者的理解和兴趣。比如,别具一格的“文物采集方法”屏幕展板。展板上显示了搬拿法、插板法、箱取法、托网法等四种文物采集方法。某种文物采取何种方法采集,你可以事先判断。用手触摸展板上的有关部位,就可以揭晓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遗址公园绿荫中,还设置一扇别具一格的“时空之门”。采用泥土制作的时空之门,古朴简陋,充溢着时代沧桑。我们站在这里,遥想先民的生活生产场景,在史前文明与当代文明的时空碰撞中,感悟江南文化的传承。我忽然联想起当代建造的,作为园区地标建筑的“东方之门”。从古老的“时空之门”出发,穿越六千余年的时光隧道,当代园区的建设者们,筑起了“东方之门”的时代高度和厚度,筑起了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