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02:吴门

2023年02月03日
【袁来如此】
十郎巷内
原创/袁小良
苏州古城,以水闻名。
其实,笔者更喜欢她的小巷。
北方人叫胡同,苏州人叫弄堂。
每条弄堂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而每个名字都有一个令人无限遐想的故事。
十郎巷,就是如此。
据说当年朱元璋攻打苏州城,在即将城破之际,有十位仓夫(专门在官府的粮仓挑粮食为生的,古时苏州官府粮仓都在城东相门内北侧的一条街上,故叫仓街,离十郎巷很近)为保护苏州城,自告奋勇出城御敌,勇猛无比,杀敌无数,后皆战死。苏州人为纪念他们,就把这条他们曾经租住过的仅长330米的小巷命名为十郎巷。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公元1832年,也就是清朝道光十二年。这条巷子又改名了,改成元和路。为什么?有故事吗?没有,而且简单粗暴,因为苏州下属的元和县衙门在此,所以就叫元和路。
今天是初春的一个午后,元和县衙内的后院有一条长廊,上面盘旋着一棵数百年的紫藤。
远远望去,只见紫色花海铺满整个藤架,花瓣披垂而下,纷飞像一群隔世的蝴蝶,摇曳着清香,斑斑点点地洒在空气中,沁人心脾。
因为是午饭后,有半个时辰的休息时间,所以长廊下聚集着十多个书吏和当差。他们是在赏花?观景?吟诗?都不是。只见他们围成一圈,津津有味地听一个人指手画脚滔滔不绝地在讲话。
大家这样虔诚地听,讲得如此有吸引力,这个人何许人也?是知县?师爷?抑或是资深的书吏主薄?都不是,万万想不到被围在中间的那个表情眉飞色舞、讲得头头是道的人是一个又瘦又矮的、才十五六岁的少年郎,他的名字叫马如飞。
后事如何?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