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3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7:传奇
2023年03月24日

想让沙特与伊朗握手言和有多难?

在中国斡旋下,伊朗和沙特两国在断交七年后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并相互重开大使馆。3月10日,双方在中方见证下于北京达成协议,并发表了三方联合声明。

这一事件在中东地区和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强烈反响。巴基斯坦外长比拉瓦尔认为:“我们的世界已经太久没有听到这样的好消息了!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地区层面,都无法用言语形容这一成果的重要性。”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感叹,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说过“求知,哪怕远在中国”,现在可以说“求和平,哪怕远在中国”。

那么,沙特和伊朗的外交困局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说让这两个国家握手言和很难……

都是君主国时也曾抱团取暖

打开地图,不难发现沙特和伊朗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分别位于波斯湾左右两岸,像海湾两侧的支柱,两国之间,则是珍珠般星罗棋布的诸海湾阿拉伯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东民族国家体系开始形成,20世纪20年代末,现代沙特和伊朗国家初具雏形。沙特王国是较早与伊朗发展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1926年4月,伊朗巴列维王朝诞生,礼萨汗加冕为伊朗国王。同年6月,沙特王国的开国君主伊本·沙特便邀请礼萨汗参加伊斯兰大会,这被视为沙特与伊朗的首次外交接触。

但1934年,两国因为巴林的地位问题产生争端,伊朗以巴林在1602年至1782年曾被波斯帝国统治为由,试图合并巴林,并向巴林地区的阿拉伯人授予伊朗国籍,此举遭到沙特王国反对。

1941年,巴列维继任伊朗国王,两国外交关系进入新阶段。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竞争逐渐白热化,苏联支持各国民族主义运动推翻君主制,反对殖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此起彼伏的革命运动中,埃及、伊拉克、也门等国国王们的王冠纷纷落地,这种局势,使沙特与伊朗这两个君主国感到抱团取暖的必要性。1955年8月,巴列维国王邀请沙特国王访问伊朗,两位国王一致同意倒向西方阵营。

但两国外交关系中依旧存在不和谐因素。1943年12月,一名伊朗朝觐者因向麦加天房投掷秽物,被沙特逮捕并处死。伊朗对沙特政府的举措表示不满,1944年两国宣布断交。而在当年的朝觐季,伊朗政府下令禁止伊朗国民前往麦加朝觐。这是沙特与伊朗外交史上的第一次断交风波。但由于事件起因是伊朗公民的个人行为,两国关系很快修复。1947年初,沙特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

而在1957年11月,伊朗再次向巴林提出主权要求,试图将巴林兼并成为伊朗的第十四个省。而沙特在巴林问题上与伊朗采取针锋相对的立场,加剧了二者的紧张局势。但1958年,伊拉克王国被左派军官组织推翻后,两国暂时搁置了巴林问题上的争议。

对抗在两伊战争中达到顶点

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后,巴列维王朝在伊朗的统治终结,由什叶派教士领导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为伊朗的合法政府。最高领袖霍梅尼在与美国关系破裂后,正式号召对外发动伊斯兰革命,其主要敌对目标就是以沙特为首的、采取亲美立场的海湾君主国。

两国的外交对抗在两伊战争中达到顶点,因为沙特事实上支持伊拉克,引发了伊朗的不满。而压垮两国外交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是1987年7月31日的朝觐冲突。1987年,伊朗朝圣者在麦加进行政治示威,打出反对伊拉克、反对美国的政治标语。随后,示威者与沙特官方发生激烈冲突,造成402人死亡,649人受伤。此后,双方均强烈谴责对方,沙特将伊朗的朝觐人数下调至4.5万人,远远低于伊朗坚持要求的15万人,作为抗议,霍梅尼宣布抵制当年的朝觐,并指责沙特妨碍穆斯林履行朝圣的基本义务,其言外之意是沙特政府丧失了作为伊斯兰政府的合法性。1988年4月26日,沙特再次宣布与伊朗断交。

霍梅尼去世后,伊朗外交政策逐渐由激进转向务实。1991年3月19日,沙特宣布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虽然两国关系整体走向缓和,但沙特和伊朗在宗教、民族、国际影响力和领土主权问题上仍存在分歧,这为21世纪两国曲折的外交关系发展埋下隐患。

21世纪初,美国单边发动的反恐战争加剧了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脆弱性,特别是2011年爆发的中东剧变彻底改变了地区力量对比,伊朗和沙特围绕着填补权力真空,在也门内战、叙利亚战场等多个方面展开激烈博弈。

2016年1月2日,沙特内政部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处死什叶派教士尼姆尔。当晚,伊朗示威者冲击了沙特驻德黑兰大使馆。随后,沙特外交大臣以此为由宣布断交。这也是沙特与伊朗的第三次断交。

纠缠千年的民族纠葛

回顾沙特与伊朗近百年的外交历程,会发现民族和宗教因素,大大影响了两国外交关系的正常化。事实上,那些症结如果向前追溯,可以说是盘根错节纠缠千年。

阿拉伯民族和波斯民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阿拉伯人发源于阿拉伯半岛,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与犹太人是近亲。而波斯人是雅利安人的一支,公元前10世纪初期,从中亚地区进入伊朗高原。

在波斯人建立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国时,阿拉伯人的社会结构还是部落,分散且实力弱小。这一时期,阿拉伯人臣服于波斯帝国。在波斯帝国首都波斯波利斯的遗址中,还可以找到阿拉伯人牵着单峰驼向波斯君主进贡的浮雕。波斯帝国对阿拉伯人的征服与统治在萨珊王朝时期达到巅峰,萨珊王朝与罗马帝国之间持续不断的战争使夹在两者之间的阿拉伯人苦不堪言。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通过宣教和武力征服的手段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而公元637年,阿拉伯军队与波斯军队在伊拉克西南部的卡迪西亚一决雌雄,阿拉伯人获胜后一路高歌猛进。

到了公元654年,波斯帝国全境几乎都被阿拉伯人征服。而阿拉伯人也将伊斯兰教传入波斯,成为穆斯林可以享受税收和地位上的改变,伊斯兰教的传入使波斯文化开始了伊斯兰的转向。

但是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信仰差异,又使两个民族的关系更加复杂化。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分歧起源于穆罕默德去世后,谁有资格继承先知衣钵?

逊尼派坚持舒拉原则,即哈里发应该由全体穆斯林推举产生,德高望重者居之,这是阿拉伯部落原始民主制的遗存。而什叶派则坚持认为阿里本人与先知的特殊关系,决定了他最有资格继承。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又是他的女婿。由于穆罕默德没有男性后裔,而阿里与法蒂玛生下了男性继承人哈桑和侯赛因,因此阿里一脉是最有法理正统性的圣裔。

随着矛盾升级,这两个政治派别开始选择用武力解决分歧。后来,倭马亚王朝建立后,将逊尼派立为国教,什叶派便转入地下。而什叶派将经受的挫折与苦难作为教义的一部分,不断强化这种受害者角色。什叶派中强调苦难、反对压迫的思想显然契合了社会底层民众和被压迫民族的心理情绪。

而在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统治时期,阿拉伯贵族垄断着国家政治权力,尽管波斯人皈依了伊斯兰教,但仍被排除在统治阶层之外,事实上是帝国境内的“二等公民”。波斯民族对现状的不满和渴望救赎自身命运的心态,使他们更容易成为什叶派的信徒。而信仰逊尼派的阿拉伯人统治者,在什叶派的眼中就成了暴政和不义的代言人。这种局面使波斯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民族隔阂不断加剧,并直接导致了倭马亚王朝的覆灭。

公元747年,出身于穆罕默德叔父阿巴斯支系的艾布勒·阿巴斯许诺给波斯人平等地位,鼓动他们反对倭马亚王朝。波斯人率先在伊朗地区反抗,后来阿巴斯王朝建立后,波斯人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甚至有部分波斯人成为阿拉伯帝国中的世家大族,但这些大臣的升迁荣辱还是玩弄于阿拉伯哈里发股掌之中,也曾有波斯的世家大族,由于统治者担心波斯人的势力过大,被毫不留情地进行清洗。

而到了近代,部分伊朗民族主义者认为正是阿拉伯人的征服令波斯一蹶不振,是导致波斯民族现代不幸命运的根本原因。波斯帝国的荣耀历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也是一种沉重的历史负担。帝国的荣耀与覆灭让现代伊朗人更在意波斯人与阿拉伯人的斗争历史,通过排斥阿拉伯文化,来强化对本民族认同。这种落差心理对阿拉伯-波斯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沙特与伊朗之间的外交纠葛是历史因素和现实政治相互交织产生的,但绝非是两个民族之间交往方式的全部,甚至不是主流。历史上的恩怨虽对两国关系正常化有影响,但民族间的和解、文明间的包容互鉴推动了沙伊复交,这种东方智慧也在解决中东问题上发挥了更大作用。中国在复杂的中东局势下促成沙伊两国在北京的对话,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可谓具有历史性意义,也将翻开沙伊关系新的一页。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有删节)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