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5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F02:一周
2023年05月26日

枇杷熟了,悠然见西山

 

 

 

 

文/王文锦 摄影/周海峰

等了一年的枇杷,终于是时候了!虽说家门口的枇杷树也不少,但苏州人真心爱的枇杷,还得跑去东山西山觅。枕着穿越太湖的轻风,摘下一枚最时令的鲜果,从口到心,都被灵气浸润了。

时令枇杷摘一篓

印象中,枇杷应该是苏州最“娇气”的果子了。摘它得当心,若是碰着了黄澄澄的脸蛋儿,第二天就黑着个脸控诉你;吃它得赶紧,若是让它哪凉快哪呆着,鲜滋滋的甜水马上就能愤然出走。偏偏,果期还短得很,听说东山的白玉已经快下市,我们立刻改道西山,现在吃青种,当是正正好。

顺着车流涌入西山,满目葱茏中,点点金黄争先恐后地闯进视野,路边早已成为枇杷的流动市场,竹篓盛着,树上挂着,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都是为了这一口。不过,我们没有在摊头上停留。既然来了,还得体验下亲手采摘枇杷的乐趣呀。

跟随当地人的指引,沿着公路,开到一处叫金满庭采摘园的地方。这里有一千亩的枇杷林,恐怕连林间的风,都是枇杷味的吧?没想到的是,进园前,当地小哥透露,去年冬天太冷,冻坏了不少枇杷,产量和之前不能比了。

带着些许对口福的担忧,踏入枇杷秘境。靠外的枇杷树,被早来的游客们捷手先登,好在往里走些,纵横交错的河道围出一座座枇杷岛,浓密墨绿的枇杷叶间,洒落星星点点的小橘灯,静谧得一如外婆家附近的郊野。低处的果子唾手可得,顺手摘下一颗,剥下果皮的瞬间,汁水就顺着手往下淌。或许是严寒中“幸存”的缘故,甜度似乎还高了一级,只是吃了几颗,就收获了满手黏黏的糖分。

记得张爱玲写过一个极其优雅的吃法,“把枇杷皮剥成一朵倒垂莲模样”,可这里的人们哪等得及呀?两三秒就能一口吞下,摘枇杷时,又是眼光毒辣、下手精准,偷偷一问秘诀,竟然是“越丑的枇杷越甜”!

高处的枇杷,也是不能放过的。这时候,小朋友就派上了用场,骑在老爸脖子上开辟新“战场”,除了有些废爸,没有其他缺点;还有自带竹竿的,轻松往下一勾,底下的阿姨撑开遮阳伞,不一会儿就接了满满一兜的枇杷……

避世小岛走一遭

吃完枇杷,还意犹未尽着呢,于是翻了翻地图,朝一处小众的岛屿——阴山岛进发。小岛被太湖揽在怀里,进出仅靠一条古朴的石子长堤,就这么风轻云淡地飘过了唐宋元明清,说这是现代版的桃花源记,也毫不夸张。

长堤尽头,站着岛上最长寿的村民,一棵千年古樟。高36米,五六个人才抱得过来,光树荫就占了两亩地。树干无疑是粗糙的,像风蚀的峡谷,皴裂的笔锋,无限向天空延展的枝叶,却每年按时爆出新芽,每一片叶子,都默默凝望着出岛入岛的船只。其实,西山不乏古樟树,但这却是最为高大的一株了,抬头仰望时,生命就在默默地流动着……

坐拥千年的历史,就不计较一朝一夕,而旅人的到来,让小岛又多了一段新的故事。古樟背后,聚居着棋盘格似的人家,其中还不乏明清时期的雕梁画栋,令人忍不住联想,当时又是怎样的风光。村落里的路往往极窄,正好只能容得下一人,不知是哪条巷口,就会和挑着两担枇杷的村民狭路相逢。

是的,这里也种着枇杷,而且还不少,每一棵都像宝贝一样,被网纱牢牢地兜住,怕被鸟雀偷了嘴去。行走在山间小道上,你会见到最经典的种植枇杷的方式——和碧螺春茶田混种,连石榴、杨梅也要来蹭一蹭果茶交织的香气,不用说,都是村民们摸索出的种植小智慧。

“尝一尝呀,新摘下来的!”山腰上遇见一位老伯,身边是满满三大筐枇杷,惹人艳羡。老伯说,早上五点就起床摘了,还好儿子回来一起帮忙运货,不然都来不及摘!山上的枇杷个头更大,一看就是“娇养”出来的,一抿就爆汁。

若是不赶时间,在这里守候一场日落,也是值得的。青山与湖面,被夕阳晕染出红紫的色调,群鸟飞过天际,山间劳作的人们,也纷纷沿着小道归家,人间的悠长烟火,在潮声中被拉得好长……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