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分:稻花香里说丰年
文/星华
本周六就是秋分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有“八月中,解见秋分”之语,“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说的就是秋分节气名的来源,民间惯以“立秋”作为秋季的开始,直到“立冬”前为止,共九十天,“秋分”恰好居中以平分秋季。
在这个时节里,江南稻田里的晚稻已经抽穗扬花。苏州民间有谚语“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秋分割早稻,寒露割晚稻”“白露看花,秋分看谷”,说的就是秋分时节稻穗饱满,正式收割的好时节。
丰收节是世界各地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传统的丰收节是农历十月初十日,主要是庆祝一年的丰收,祭祀丰收神“炎帝神农氏”。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苏州人除了丰收节,还给稻谷安上了生日。《清嘉录》载:农人以八月二十四日为稻生日,雨则蘗多腐。谚云:“烧干柴,吃白米。”说的是古代苏州农民把农历八月二十四日作为稻谷的生日,寄托着苏州劳动人民对丰收的期盼和喜悦,当天苏州的百姓家家户户都要吃糯米做的饭团,来庆祝丰收。
秋分时节,也是农人们最忙碌的日子。农人们往往选一个晴天,下田开镰割稻,抢的就是一个“早”。如果遇到连绵的低温阴雨天气,就是晚稻开花结实最大的威胁,若不做好田间管护,稻子只能割来喂牛了,俗谚“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便是这个意思。
秋收割稻以后,农民们并不会立刻把它们运走,得放在田野上晒两三个日头,俗称“三日稻铺”,三个日头后再将它们扎成捆,用船运到家中场上。
所谓“场”,就是民宅前边用来打谷、晒粮堆柴的空地。苏州农村的住房一般都造在场地的北边,坐北朝南。吴地有“祖上传下朝北屋,世世代代朝俚哭”之谚,讲的是住房一定要朝南。这是为了不让住房挡住太阳,使场上有足够的阳光日照来晒谷、晒柴,同时也为了使住房能冬暖夏凉。
苏州很多农家,在稻谷收割前,都会利用场地,种一些蔬菜瓜果以供日常饮食,入秋下霜以后,场上的植物开始凋零,农民就会整理场地,准备收割后稻谷登场之用,俗所谓“筑场”。
农民们把运回来的稻子,在自己的场上,堆成高高的稻垛。接着便安排个晴朗的日子,在场上脱粒。脱下来的谷子也要在场上晒干,然后运去磨坊脱壳碾米,收入粮仓。所谓“秋分一到,谷场见稻”,说的便是这一忙碌的农事。
新米收成以后,农民们还要准备新鲜的稻草给勤劳肯干的耕牛食用,作为劳动的奖赏;还有一些讲究点的人家,会用新米煮出来的米汤喂耕牛,称为“尝新米”。这个时候的江南大地,就在稻米的香甜中,走入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