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7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2:吴门
2024年07月05日

【袁来如此】

东乡调

原创/袁小良

东乡调?是什么戏?什么剧?估计100个人中间也不会有一、两个人回答出来。

但是,只要说起锡剧、苏剧、沪剧,那十之八九的人大家都会点头:晓得格,锡剧是无锡格,苏剧是苏州格,沪剧是上海格!殊不知,这些在长三角江南地区家喻户晓、倍受欢迎的传统剧种的老祖宗就是——东乡调。

它,最早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江苏常州府东部武进县的横林,与无锡县的玉祁只有一河之隔,因发源于常州东部乡下,所以被称为:东乡调。

东乡调的表演内容全部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的故事为主,如:婆媳不和,妯娌相争,寡妇思嫁,叔接嫂(吴地俗语:哥哥过世,弟弟娶嫂子)等,极受村民喜欢。这种表演形式在江南各地流行起来后,又在围座清唱的曲艺表演形式基础上,发展成集化妆服装、站唱表演一体的戏曲表演形式——花鼓滩簧。

但是,表演内容因具有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思想,自道光年间起,政府多次下令禁演滩簧。辛亥革命后,由于武进县署下令取缔,当地滩簧艺人纷纷奔向新文化运动中心——上海,从而得以登台演出。

此时,各地的滩簧齐聚上海,为示区别,都以各地地名来命名。如苏州:苏滩;宁波:甬滩;无锡:锡滩。而上海本地的则最为简单地称为:本滩。在后来发展中,上海由本滩成申曲,最后形成沪剧。宁波,由甬滩而成四明文戏,最后形成甬剧,苏州,由苏滩形成苏剧。

然而,在东乡调的发源地常州,却出现了戏剧性的结果。进入上海最初,常滩名为“常州古典”,锡滩则称“无锡小戏”,后来在两滩合班演出过程中,双方商定,共同将剧种定名为“常锡文戏”,并将此名绣于舞台桌案。解放后,苏南行署、江苏省文化局先后作出决定,将“常锡文戏”更名为“常锡剧”。

到了1955年,据说,某一位高层领导,特别喜欢戏曲,而且是无锡籍人,在一个汇报工作的文件里看到了“常锡剧”这个名词,很不以为然,对秘书说:“那亨拨度俚(无锡话:怎么给他们)想得出格,无锡么无锡,常州么常州,啥格常锡剧,不伦不类,尴里尴尬,拿常拿脱,就叫锡剧!”

自此,常州人有了一个过不去的梗。就像湖州人,以太湖命名的城市却没有太湖的管辖权。而在常州发源的剧种却没有“常”!还好,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常州人觉得:伲固(常州话:你们)无锡县当年是归偶固(我们)常州府管格!

言归正传,马如飞去看了东乡调有何感想呢?下回分解。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