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民族工商业寻迹——
苏州人有自己的“耐克”
秋高气爽,你加入运动健身的大潮中了吗?如果你属于“装备党”,那么,一套漂亮合身又舒服的运动装必不可少。
如今市场上国内外运动品牌的服装五花八门,但回到20世纪70、80年代,苏州人也有自己本土的运动品牌——新苏州牌,一件短袖海魂汗衫,是年轻人心目中最潮的一件运动衫。
文/星华
【一】
其实,汗衫这个称谓在汉代就有了,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更早之前的夏商时期,它还有个更加简单的名字:无绔衣,绔就是袖子的意思,无绔衣的意思就是没有袖子的衣服,还有一种叫法,是“背子”。
汗衫一词,来源于“汉高祖与项羽战,汗透中单,遂有汗衫之名。”中单,就是汗衫在汉代最初的称呼。
不过这些都是“老发头”的历史了。1910年左右,现代针织衫作为进口高档消费品输入中国,汗衫生产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生产的道路。
根据苏州工商档案馆的资料显示,苏州市区最早从事汗衫加工制作业的是开设于1929年的石根记作坊,地址在阊门外渡僧桥下塘,规模小,设备仅是几台普通缝纫机。
1930年,汪银泉、汪剑锋兄弟在阊门东中市254号开设汪鸿记棉织厂,主要生产汗衫、卫生衫、棉毛衫,商标为“七星牌”,后于1935年迁址专诸巷,改名为鸿记织造厂。当时这些店生产出的“螺纹背心”,主要用于出口南洋,真正成为苏州老百姓穿着的并不多。
说起白背心,必须提起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新生活运动”,才让白背心在中国站住脚跟。
1934年2月,蒋介石在江西南昌发表演讲,发起“新生活运动”。其主旨,即通过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来实现改革社会,继而实现民族复兴。
倡议发布后,全国各地随即推动服装改革,其中有一条,就是针对夏季装扮的改造,主要就是针对在户外打赤膊的现象。当时有一条告示是这样的:凡在户外行走及坐立商店门柜者,无论天气如何炎热,至少须穿着背心,绝对禁止赤膊,否则一经觉察,即送至市政委员会,罚充苦工役,仍以所得工资购买背心,以备服用。
就这样,汗背心被视为夏季合法着装的底线,在中国迎来了第一轮普及,特别以炎热的长江流域为主。
然而,国民政府的“新生活运动”仅坚持了三年便开始后力不继。至1949年末,全国主要针织内衣生产设备还不到千台。当时,苏州内衣业有鸿记织造厂、瑞记棉织厂、福华织造厂3家,生产汗衫、卫生衫,主要设备只有18台缝纫机。
【二】
真正让白背心风靡全国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当时中国建成高度集中的棉纺织业管理体制。1954年起,全国针织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开始发行布票,实行棉布定量供应。1956年1月,由5户棉织厂、28户袜厂、3户并线作、1户横机厂、1家“梅园”茶馆共38户组建成立了公私合营苏州针织厂,产品使用“新苏州牌”商标。1958年2月,公私合营苏州针织厂的一个内衣车间划出,成立了地方国营苏州针织内衣厂,厂址定在苏州盘门外大马路192号,定点生产汗衫、棉毛衫等内衣,1979年改名为苏州针织厂。
在那个时候,毛巾、袜子、汗衫背心等产品的生产销售都由商业部管理。全国针织厂的内衣产品被固定为汗衫背心、棉毛衣裤与卫生衣裤三种。1958年起,商业部纺织品商品目录共11个品类,这3种针织内衣便占据其中之三,且从1955年到1984年,始终被列为计划商品。
也就是说,在漫长的物质匮乏时代里,汗衫背心是苏州人民几乎唯一可选用的舒适凉爽的夏季成衣。而“新苏州”牌,则是苏州人心目中响当当的品牌。在当时商场的柜台里,陈列的是清一色的“新苏州”牌汗衫,还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必须交一定数量的布票。款式有汗衫背心、运动汗衫、卫生绒衫、棉毛衫等,有圆领、翻领和鸡心领等式样,圆领大部分是白色汗衫,运动汗衫则有深蓝或紫红色。
【三】
“新苏州”牌在苏州的风靡同样也是乘上了时代的快车。
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让中美关系冰封局面解冻,而中国运动员身穿运动衫的矫健身姿也让翻领运动汗衫风靡全国,当时在苏州,时髦的小年轻几乎人人都有一件。
而单位举行体育比赛,还会到苏州针织厂定制运动衫,这些运动衫往往会在正反面都印上字,比如前胸印上企业名称,如“苏钢”(苏州钢铁厂),背上印上代表运动员的号码。
那个时代的小伙子,普遍有一种军人情结,任何与军队有关的物品,都是他们心中的“潮品”,如果能有一件军大衣,一顶军帽,哪怕已经是很破旧了,都值得在小伙伴中显摆好久,所以他们特别青睐印有部队番号的运动衫,平时一般都不舍得拿出来穿,等有比赛的时候,才会穿上秀一下,吸引下年轻小姑娘的目光。
“新苏州”牌汗衫中当时顶顶时髦的,是一件蓝白相间的海魂汗衫。这是1974年的中越海战后,在年轻人中引发的一场时尚潮流,短袖海魂汗衫常常脱销,针织厂哪怕是加班加点,商店里还是供不应求。
这是“新苏州”牌针织衫的最高光时刻,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新苏州”牌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地位,与现在的耐克、阿迪、露露乐蒙有得一拼。
1980年10月,苏州针织厂因企业生产经营快速发展,经苏州市政府批准成立苏州针织总厂,1981年1月新厂区项目竣工后迁至南环东路1号。
1984年,针织总厂被国家经委授予“全国工交系统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称号,生产的“环蝶牌”涤棉交织提花织物“涤花绡”获国家金质奖章,这是苏州市区纺织系统荣获的第一枚也是仅有的一枚国家金质奖章。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严重供大于求,苏州针织总厂的生产经营滑入低谷。2003年11月,苏州针织总厂退出了历史舞台,“新苏州牌”汗衫至此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
参考资料:《苏州民族工业百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