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过完了,来这里找寻余味……
中国人,大概大多数人都会有一段关于饺子的记忆,无论是久别重逢的欢坐,还是大年三十的团圆,都少不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转眼假期结束,对很多打工人来说,这个年算是过完了,不过饺子的余味还在。在滚绣坊,就有一家原乡饺子店,默默地陪伴着往来的客人,在味蕾和情感的互通中,回忆家的味道。
文/吴明瑞 摄影/葛雷
直面不确定的勇气
滚绣坊依水而立,古迹众多,为宋代六十五古坊之一,与十全街仅有一河之隔。相较于十全街的人来人往和众声喧哗,这里却独占一份幽静。原乡店面不大,木质结构的设计让人心生温暖。老板杨勇是河北人,自高考那年离开家乡去上海读书后就一直在外闯荡,负责零售行业的销售工作,2011年因为工作原因来到苏州定居。销售需要走南闯北,出差奔波是常事。但杨勇的骨子里,还是恋家的。2014年,他厌倦了辗转各地、来回奔波的日子,从公司辞职。对于一个中年男人来说,这实在是一个足够冒险的决定。怎么挣钱?怎么养家?未来怎么打算?那个时候其实他还没有什么规划,但机遇或许就藏在一些直面不确定的勇气中。
某天当他在十全街一带闲逛时,无意中绕到了滚绣坊,正好看见一家烟杂店正在出租。或许是正对眼缘,或许是时机正好,杨勇当下决定租下铺子,谋一些自己的小生意。“其实店面都租好了,我还没想清楚,到底要开个什么店。”杨勇笑着说。和家人商量过后,他决定,干脆就做饺子吧!“我们北方人都会做饺子,比较简单,换着花样来也比较有意思。每天卖多少,怎么卖都能自己决定,时间上比较自由。”他将P人的随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同“原乡”这个名字一样,杨勇的饺子店保留着故乡的原味,让每一个踏进店面的顾客,都能有回家的感觉。杨勇和妻子每天早上到店,开始准备一天的生意。妻子手巧,负责食材、和面、包馅,忙碌一上午就回家去,下午的生意则要杨勇打点了,煮煮饺子,招待招待客人,兴之所至,他也会跟南来北往的食客聊聊天,晚上卖完了就回家去。切换了工作模式的杨勇更加松弛了,对生活,他也有了更多的掌控感。
吃碗饺子,重新出发
原乡的饺子都是当天准备,当天售卖,纯手工制作,每天的菜单都像盲盒,换着花样来。馅料方面也藏着杨勇的小巧思,除了韭菜鸡蛋、荠菜猪肉等饺子界的常驻选手外,他还会开发一些独特的搭配,比如秘制墨鱼、老味三鲜等。苏州人对“鲜”尤为钟爱,而只有当季食品才能保留鲜味。杨勇也会考虑时令,制作特定的馅料。春、秋、冬三个季节一般会加点韭菜,冬天还会上点白菜,在每个季节都能饱尝一口新鲜。
不同于很多饺子店,饺子是按斤两和口味售卖,杨勇的售卖方式也是独有的,按个数来卖。熟客早已加上了杨勇的微信,每天他都会雷打不动发上两条朋友圈,那就是今日菜单了。食客们可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口味,进行混搭。小胃口的姑娘们往往点上五六个就饱了,大胃王们就难说了。每个人都能在这里,度过最松弛的“小食光”。
捱过饥饿前的等待,终于盼到饺子出锅。赶忙咬下一口,当舌尖轻触到Q弹的外皮和溢满香气的馅料时,满满的幸福感环绕在侧。秘制墨鱼馅饺子是一大特色,独特的黑皮能将它与其他馅料的饺子轻易区别开来。对了!如果觉得只吃饺子还不够过瘾,再来上一壶酒,足可以慰风尘。围桌排坐,把酒言欢,想说的话,都在这盘热气腾腾的饺子里了。
过完了热热闹闹的年,大家也带着家乡的味道和被治愈的身心,踏上新的征程。相聚、别离、圆满、缺憾……人生百味,但没有什么是吃一碗饺子过不去的,如果不够那就两碗,吃饱了才有力气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