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旁观娱乐/
拿了“银熊”,文艺片能起飞吗?
文/苏阳
2025年开年,由霍猛导演、编剧的电影《生息之地》荣获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银熊奖),该片也入围了主竞赛单元金熊奖提名。
于是,关于“文艺片”的讨论又开始了:文艺片还能起飞吗?
无论什么类型的影片,想要“起飞”都要依赖市场环境,能够吸引观众的电影肯定有其长处,甚至会成为爆款;而让文艺片爆款的难度,是很高的。
因为“爆款”的基础是受众面广且符合大众的主流价值观并能唤起集体记忆。
仅“受众面广”这一条,就屏蔽了多数文艺片——所谓“文艺片”,基本就是适合小众审美,讲镜头与画面分割、光影比例的剧情片;一直以来,“文艺片”几乎是叫好不叫座的影片的代名词。
以去年的两部“文艺片”为例。
《草木人间》(4月3日上映,陈建斌蒋勤勤主演,票房1.21亿);香港电影《破·地狱》(12月14日上映,陈茂贤导演,票房2.1亿),都是对当代亲情关系及直面生死的人性探讨,以及本土文化和历史的展现,归类上脱离了“科幻、喜剧、惊悚、武侠”等属性,没有任何“当打”的商业元素,纯靠在小众范围内的传播,且在网络平台及艺联院线分线发行上映,但仍然吸引了不少文艺片的固定观众,“口碑发酵”是它们破圈的重要因素,两片均取得了不俗成绩。
即便如此,和同时期的商业片相比,依然属于“惨淡经营”。
这也令文艺片的制作者进一步思考起影片的“雅俗共赏”问题。
长久以来,一些文艺片爱好者及创作者对市场的诉求与氛围,基本漠然无视;而电影作为商业产品,追求利益最大化才是片商和院线的主要目的,脱离这个目的谈及的一切创作或许可以摆上桌,但不应成为唯一的话题。
以好莱坞为例,商业片历来都是支撑,一部《阿凡达》的商业价值,相当于一百部《爱乐之城》,但不妨碍《爱乐之城》依然有它的市场,并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再稍微扩展一下:其实许多商业片也在基于观众理解的层面上融入了艺术化的表达。包括一些原本小众题材的电影邀请知名度高的演员参与演出或担当主演,商业元素拉满,才让观众有了观影的欲望。
再看许鞍华,她选择采用文艺片的形式讲述香港市民生活,拍了《桃姐》;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虽然挂着“古装武侠”的名头,但拍摄手法和镜头呈现乃至演员台词都文艺气息十足——初看它们并不符合一部电影立足市场的基本逻辑,但投资方的热衷和观众的喜好仍然使得这样的经典得以诞生。
市场需要“文艺片”,只是“雅俗之争”无需成为彼此轻视、互相嘲笑的矛盾,文艺片已经有爆款出现,我们只需要从中学习、理解并继续支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