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旁观娱乐/
李健:松弛感与生命力
文/苏阳
李健,这位歌手和他的歌,一直让人喜欢,早期的《贝加尔湖畔》、《风吹麦浪》,在通俗里透着那么一股不俗,高冷而忧郁。
《我是歌手》大火之后,他选择远离人群,过起了之前读书弹琴的生活:“好的生活就应该是平静的生活,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地生活。”在李健身上,似乎可以看到这个时代人人向往但却无比稀缺的那份内心的安宁,优雅和松弛。
是的,这就是人人都在追求的“松弛感”。——皮肤的松弛是万万要不得的,但处事态度和个性气质上的“松弛感”却是想要却很难得到的,所谓的“既要光彩照人,还要照得毫不费力”,自己自在,别人也觉得舒服,那是一种云淡风轻的内心自洽。
当然也有很多人对此持怀疑和反感的态度:“既要我负重前行,还要我姿势好看,这不是卷上加卷吗?”
确实,李健的这种松弛感,既难得,又难学,而且一不小心,也是双刃剑。
比如听李健近年的作品,很多人表示无感——《我爱你!》、《有生之年》、《你一定能看见》……
他仍然在延续以前的曲风,却鲜少有新意。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在他的新歌里,没有听出生命力。没有了生命力,高冷成了冰冷,忧郁成了荒芜,虽然歌词讲究、华丽,但歌声里显出一片沉寂。
评论家说他遭遇了“创作低谷期”。我非专业人士,说不清楚。个人观感,李健性格孤独、内向、不擅社交,现在的说法就是个“i人”,日常的消遣除了读书就是音乐,或者陪宠物玩——那是他的舒适区。在他的新歌里,能感受到他呆在舒适区的熟悉和享受。
而生命力是什么?是明确生长的动力,或许不清楚目的地是哪里,摸索,思考,前行……确定要生长,要成长;主动生长和成长的背后,是对自身当下的不满,而很多时候,创作本身往往就是在表达不满和成长。
那,或许李健是感到满足了?
同样遭遇创作瓶颈的还有许巍。《执着》、《曾经的你》、《蓝莲花》等早已成为经典,但近年来少有作品问世。一看,人家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惬意满足,活得很松弛。
有人说创作是压抑的结果,我无法反驳。我只知道,世界上有一类人(艺术家)天生就抵触满足感和舒适区,比如高更、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所触及的人类边界远超常人。这意味着艺术和松弛感无缘,和舒适区相悖吗?我亦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任何的输出和创造,都是有阶段性的,能否突破这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要看你的积累、你的造诣或者干脆说,是要看你的造化的,除了自身努力还有外部机缘。
衷心希望李健许巍们能跨过这道坎儿,在松弛感中注入成长的生命力,带给我们新的音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