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民族工商业寻迹——
老苏州关于“鲜”的记忆
图片源自网络
从阊胥路转入盘门路,是一段充满烟火气的路程,沿途的小食店清晨傍晚飘出的香味,挑动着人们的嗅觉。
这里早已是住宅小区的一角,只有老苏州们知道,曾经,这里有家苏州市味精厂,是苏州最“鲜”的地方。
如今,老厂房的痕迹虽已渐渐淡去,但那些藏在岁月里的“鲜味”故事,仍在城市的记忆中缓缓流淌,等待着被重新拾起。
文/星华
【一】
苏州人称味精叫“味之素”。
“味之素”这个名词,最早来源于日本。1908年,日本人池田菊苗从海带中分离出谷氨酸,并发现谷氨酸钠盐有鲜味,于是,1909年,日本开始生产以谷氨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味之素”。
1921年,中国味精之父吴蕴初成功从大米、小麦粮食中发酵提取出味精。于是,中国的味精走上了国产化的道路。但“味之素”这个词,却在苏州话里,流传了下来。
而苏州味精厂的历史,则要从1952年说起。
那一年,苏州城内诞生了第一家生产味精的私营企业——“东橱味精厂”,尽管规模不大、设备简陋,但它却为后来苏州味精产业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1966年,“东橱味精厂”改组为“地方国营苏州味精厂”。新成立的工厂选址在苏州市大马路的苏州油脂化学厂内。1982年,是苏州味精厂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重要节点。经上级部门批准,感光材料厂位于大马路的车间、仓库及土地正式并入地方国营苏州味精厂,工厂的厂址最终确定为盘门路352号。版图的扩大,让工厂有了更广阔的生产空间,也为后续产品线的拓展创造了条件。
到了1986年,苏州味精厂开始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工厂在横塘联合投资建立苏州味精厂一分厂,并筹建苏州横塘食品发酵厂,力求形成以“虎丘牌”味精为核心的生产群体。这一举措不仅扩大了味精的产能,更让“虎丘牌”的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为其后来走向全国市场做好了铺垫。
1987年,经苏州市计委、轻工业局批复,地方国营苏州味精厂正式更名为“苏州味精总厂”。此时的苏州味精总厂,已从一家小型国营工厂,成长为苏州食品工业领域的重要力量,在全国味精行业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1991年,苏州味精总厂迈出了合作的步伐。工厂与香港企大有限公司、深圳宝利工艺化工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立“中港合作时美调味品有限公司”。这次合作,不仅为工厂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更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让“虎丘牌”的鲜味有了走向更广阔市场的可能。
【二】
在苏州味精总厂的发展历程中,“鲜味”始终是不变的核心。
自建厂至上世纪70年代,工厂主要生产80%粉状味精,满足了当时苏州人对基础调味品的需求。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1975年,工厂成功扩展到99%结晶味精的生产,产品规格也愈发丰富,采用便捷的塑料袋包装,后来还创新性地开发了精铁听装规格。
对于许多老苏州人来说,家中橱柜里那罐印着“虎丘牌”字样的精铁听装味精,是童年记忆里最鲜明的“鲜味”印记,妈妈做饭时,总会打开罐子,舀出一小勺味精,撒在热腾腾的菜肴里,瞬间香气四溢,那是属于家的味道,也是属于苏州的味道。
上世纪80年代,随着“虎丘牌”味精生产群体的形成,产品销售网络逐步覆盖全国,“虎丘牌”味精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全国消费者信赖的调味品品牌。在苏州本地,“虎丘牌”味精更是成为逢年过节、家庭聚餐时的必备品,更承载着苏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核心的味精产品,苏州味精总厂还积极拓展产品线,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
1973年,工厂投产“姑苏牌”肌苷酸,这款产品主要售于药厂。肌苷酸的生产,不仅展现了工厂在生物化工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企业开辟了新的盈利增长点。
1986年,工厂又成功生产出“水城牌”β-环状糊精。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添加剂,可应用于医药、食品、农药、化妆品等多个工业领域。在当时,β-环状糊精的生产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苏州味精总厂的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行业的空白,更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为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1年,苏州味精总厂再次发力,投产新产品“虎丘牌”宴会酱油。这款酱油选用优质原料,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酿造而成,色泽红亮、酱香浓郁,一经上市便成为宴席上的常客,也走进了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除此之外,企业还积极研发抗感冒药、食品添加剂D-异抗坏血酸钠、饲料酵母等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线,力求在更多领域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
【三】
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苏州味精总厂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与不断创新的精神,收获了诸多荣誉与嘉奖。
1982年,“虎丘牌”味精迎来了重要的荣誉时刻,获评“江苏省优质食品”。1986年,“虎丘牌”味精获评“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从“江苏省优质食品”到“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这一跨越不仅是荣誉级别的提升,更是“虎丘牌”味精在全国市场认可度的有力证明。这份荣誉,让“虎丘牌”味精成为全国味精行业的标杆产品之一。
1985年,苏州味精总厂的另一款明星产品——β-环状糊精,获评“全国轻工业优秀新产品”。1988年,“水城牌”β-环状糊精再添新荣誉,获得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
1987年,“姑苏牌”肌苷获评“江苏省优质产品”。作为工厂较早推出的非味精类产品,“姑苏牌”肌苷凭借着稳定的质量与可靠的性能,在医药行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然而,市场的变化总是充满挑战。由于成本增长、市场价格下跌、进口产品冲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苏州味精总厂的各类产品陆续出现滞销、积压,企业陷入亏损困境。
如今,苏州味精厂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市场舞台,但那些沉甸甸的荣誉,依然闪耀着光芒,它们见证了一家民族企业的辉煌,也成为苏州工业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那些藏在岁月里的“鲜味”故事,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它们将永远留在苏州的城市记忆中,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