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疾病,离你并不遥远
/名医档案/
陈苏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擅长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治。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三全天
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你是不是觉得这些疾病离你很遥远?
近日,2025年苏州市血液学学术会议在苏州召开,与会专家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陈苏宁介绍,急性髓性白血病作为一类源自造血系统和淋巴系统的恶性疾病,类型复杂、病程进展快,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对病人和家庭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科学的诊断治疗及陪伴显得至关重要。
文/星华
年龄分布呈“哑铃状”
老龄化加剧患病风险
血液肿瘤作为一类源自造血系统和淋巴系统的恶性疾病,类型复杂、病程进展快,常见的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其中,AML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之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增白血病患者约8.19万,死亡人数超过5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
专家介绍,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年龄分布呈现出独特的“哑铃状”特征,两端高发、中间相对平缓。一端集中在儿童与青少年群体,这类人群中,白血病是最常见的血液肿瘤类型。而另一端则随着年龄增长风险显著上升,尤其在60岁以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率曲线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老年人群成为该病的主要高发群体。
这一分布特点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密切相关。以苏州为例,其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85.21岁,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而肿瘤的发生大多与衰老相关,血液疾病也不例外。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造血系统逐渐老化,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复制错误的概率增加,突变细胞存活并发展为肿瘤细胞的风险随之升高,这使得老年人群患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概率大幅增加。此外,老年人群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对突变细胞的监控和清除能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初期症状易混淆
血象指标是关键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初期症状具有一定隐匿性,且容易与其他常见疾病混淆。
患者在疾病初期常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出血以及发热等症状。其中,贫血会导致患者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等;血小板减少则可能引发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出血症状;发热症状既可能是疾病本身引起,也可能是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引发感染所致。这些症状与感冒、贫血等常见病症表现相似,往往难以引起患者足够重视,等到症状加重前往医院就诊时,体内的恶性细胞可能已达到几百亿甚至上万亿的规模,增加了治疗难度。
专家介绍,血常规是最基础、最有效的筛查手段,一旦发现白细胞、血红蛋白或血小板指标异常,应及时就医,通过骨髓穿刺和基因检测进行确诊。
而在治疗手段上,传统的化疗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基础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的出现,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研究显示,约3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携带FLT3基因突变,尤其是FLT3-ITD突变类型,往往与较差的预后密切相关。过去,这类患者接受常规化疗后的中位生存期不足6个月;而新一代靶向药物的出现,使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延长至9.3个月。此外,免疫治疗、CAR-T细胞治疗等新兴疗法也在持续探索中,未来有望进一步拓展治疗边界。
科学护理助康复
多维度预防降低患病风险
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科学的日常护理是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患者治疗期间,家属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做好日常护理工作。一方面,要注意患者的饮食营养,为患者提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营养;另一方面,要做好患者的防护工作,由于治疗期间患者免疫功能可能下降,容易引发感染,家属需注意保持患者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避免患者接触感染源。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预防方面,虽然目前尚无绝对有效的预防方法,但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病风险。
首先,要关注家族遗传因素,若家族内存在多个血液肿瘤患者,应警惕是否存在遗传性基因突变,定期进行相关检查,早发现、早干预;其次,要注意避免接触高危因素,如尽量减少接触核辐射、化学毒物等可能诱发疾病的外部因素,对于因实体肿瘤接受化疗的患者,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是否出现治疗相关性急性白血病的迹象;最后,定期体检至关重要。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其中血常规检查可及时发现血液指标异常,淋巴结超声、CT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淋巴结情况,以便尽早发现潜在的血液疾病隐患。